给 Tech Nerd 的 Peer-to-Peer 硬核历史(Mathias 版 :)

🌈
受访人:
Mathias Buus,分布式网络技术研究者,Hypercore 项目作者,Holepunch CEO

访谈人:
jiang, Contributor of Social Layer

Go to the English Version
Core Contributer: 赵阳
Visuals & Editor: dca5 & Shiyu

*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发出。本文为第二部分,关于 P2P 的历史与基础技术栈的讨论请见 没有“服务器房东”的世界:Mathias 的梨子(Pear)技术生态(上)


“无服务器”的应用想象

Jiang:基于我们此前谈到的这种“无服务器”的架构,您会搭建哪些应用呢?这些应用相较于现有应用又具备哪些优势呢?

Mathias:这是个好问题。我认为目前主要适合用于两类应用。一类显然是媒体应用,也就是需要处理大量媒体内容、占用高带宽的应用。媒体内容在 P2P 网络中传输非常高效,比如视频播放、通话这类高流量消耗的场景。P2P 传输的优势在于带宽可在节点间分配,而非依赖成本高昂的集中式带宽,这一点非常重要。

另一类则是数据分发类的应用。比如聊天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初期托管这类数据的成本或许不算太高,但随着用户规模扩大,存储成本会急剧攀升。此外,还涉及到隐私和数据所有权的问题:如果数据存储在别处,那真正拥有数据所有权的是谁?聊天内容可能非常敏感,人们在聊天时往往会吐露真实想法。如果这些内容存储在服务器上,会存在巨大隐患。但如果数据只保存在你自己的设备中,首先没有人能审查你的内容,因为通信只是在设备间通过协议直接进行传输的。如果你和别人私聊,就只有你们双方参与交谈。这样的模式极具价值,因为没用中间人制定规则,一切只由软件实现。

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因此,P2P 特别适合以下几类场景:强调数据所有权、消耗大量带宽的应用,以及本地优先型应用。虽然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多,但未来希望大力拓展。尤其是在具备本地连接但不一定拥有全球互联网接入的环境下。让我一直觉得不合理的是,有时两个人并肩坐在一起使用同一个应用,发送消息却要先传到遥远地方的第三方服务器,再绕回来给我们。这种设计太冗余了。为什么不能直接在本地传输,实现真正的本地对话呢?

Jiang:就像线下联机玩游戏一样。如果我们是在家里组局,我们的设备直接互联就可以了。

Mathias:正是如此。玩游戏的时候延迟会更少。特别是玩射击类游戏时,你需要低延迟体验。所以这点至关重要。对我而言,P2P 运行确实存在复杂性,因为需要在协议层更注重安全。但归根结底,普通应用依然可以用 P2P 实现。几乎所有应用都能采用 P2P 架构,用 P2P 架构无需彻底改造应用本身,却能获得诸多显著优势。

Jiang:这让我想到 P2P 游戏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虽然现在很多人基于区块链做游戏,但用区块链交易NFT或游戏道具其实并不太合理,而P2P技术却非常适合游戏场景。我们可以直接互联进行游戏,并扩展到更多玩家,甚至实现去中心化的 MMORPG。

Mathias:确实。不过如果规模扩大,尤其是面向全球玩家时,肯定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我们社区里有个很棒的项目叫做 Holesail,它只需在本地运行一个小型代理,捕获本地流量并通过 P2P 网络传输。我确实用它玩过一些游戏,毕竟我年纪也不小了,今年已经 40 岁左右了,我偶尔会重温一些老游戏。比如我玩过一款叫《运输大亨》的策略游戏,目标是建造火车并规划线路。

这类游戏进行多人联机时需要直接连接对方的 IP,但由于防火墙限制通常无法实现。而现在我只需运行 Holesail,这样就会让游戏以为其他玩家都在本地,然后我的朋友也同时运行 Holesail,我们就能通过 P2P 网络进行通信。就像你说的,即便彼此不在同一个屋子,也能实现类似本地联机的体验。我们甚至能让原本不支持 P2P 的游戏实现 P2P 联机,因为游戏本身只会认为玩家是在本地服务器上运行。我觉得这非常了不起,既增强了社交性,也展现了技术的魅力。

Jiang:那么对于 Pear 来说,它的秘密武器和杀手级要素是什么?

Mathias:杀手级应用?秘密武器?我也不太确定。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存在单一要素,因为正如这次访谈中我们讨论的一样,它包含太多要素了。单独看任何一项可能都不够突出,但所有要素结合起来就不一样了。

我认为,P2P 技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够释放开发者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开发任何东西。因为有了这些工具,你只需安装软件,就能用软件实现这项技术,无需额外搭建基础设施。你也无需管理基础设施,因为软件本身就是基础设施。你可以开发各种应用程序,这些在中心化环境中或许也能实现,但成本极其高昂,或者有遭遇审查,甚至被强制关闭的风险。

而通过 P2P 技术,利用类似 BitTorrent 的模式,你就能创建文件共享应用,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你。我认为这才是 P2P 技术的真正超能力。我们只需专注于开发应用程序,它们就能自动运行。无需过度考虑其他环节,因为 P2P 层已解决了数据分发问题,我们只需打造有趣且实用的应用就行了。

而且因为我们无需为每款应用单独部署服务器,就也不必局限于开发单一应用,而是可以同时打造数百款应用了,其中总有一款会一鸣惊人。若采用传统的开发和部署方式,将耗费巨大的精力。

Jiang:而且它们将具备出色的互操作性,就像应用商店那样。

Mathias:没错。因为它们会共享一个统一的 P2P 数据层,这正是其技术原理所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实现很多有趣的功能。虽然目前尚未广泛实践,但构建互操作性层的构想极具吸引力:当应用数据全程 P2P 传输时,就能实现跨应用导入功能。正因如此,我认为底层基础设施才是我们真正的秘密武器,未来将有海量应用在此基础上层层构建。

区块链、比特币与 Pear

Jiang:确实如此。另一个问题是,Pear、IPFS 和 ScuttleButt 这些技术都是去中心化的,而最成功的去中心化平台是区块链,尤其是比特币。那么你认为 Pear 的技术栈和生态系统如何能与区块链或比特币整合在一起呢?

Mathias:好问题。显然,比特币取得了巨大成功。昨天的演讲中我提到过,它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资产,规模超越多数大型企业了。苹果公司的市值仅仅略高于比特币,这确实是开源领域极为成功的巨型项目。

比特币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人们对去中心化的重视,并且能从中实际获利。正如你之前所言,区块链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为达成强共识机制,它需要做出诸多权衡取舍,毕竟没人希望交易能被随意撤销。但这就意味着它未必适合游戏等实时应用场景,更不符合我们讨论的普适应用需求。

Jiang:它们可以充当金融层。

Mathias:正是如此。它们可以充当金融层。我觉得二者之间的互操作性非常有意思——你可以用区块链处理金融交易,同时将实际数据下载 卸载到 P2P 网络中传输。例如,假设我想从你那里购买数据,我就可以通过区块链发起交易,交易凭证会作为证明,用于在 P2P 网络中解锁相应的数据。这种交互模式非常高效。我并不认为金融系统必须基于 P2P 技术运行,那样必然会改变技术权衡,而我也不会想把数据网络搭建在区块链上。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技术方案,但二者之间的互操作性确实充满了可能性。

Jiang:基于 Pear 平台构建的应用程序如何实现盈利?它们如何销售这些应用?

Mathias:这是我们正在推进的工作。我们正与 Tether 团队合作开发名为 WDK(Wallet Development Kit 钱包开发工具包)的项目,这套纯软件解决方案能让开发者在应用中轻松集成加密钱包功能。我认为实现深度集成能解决诸多问题并创造巨大价值。我们已有 500 个模块了,若能增加一个优秀的钱包集成模块,就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无论你开发什么应用,都可以轻松实现这样的功能:比如让用户支付一些比特币来解锁服务,应用随后就会开放权限,或者向用户发送数据流的访问密钥等等。

我们还在开发多种底层功能,未来你可以基于所需的支付行为来解锁相应的数据。但我认为,单是支持付费解锁这一能力就很有价值了。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应用商店:购买成功即获得密钥,无需复杂流程,但这需要优秀的软件来实现。而这些软件必须能同时在手机和电脑上运行,并且操作足够简单,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使用。这正是我们希望通过 WDK 实现的目标,对此我充满期待。

Jiang:但比特币能否支持所需的交易吞吐量?还是说你们会使用闪电网络?

Mathias:是的。比特币交易速度很慢,这其实是个特性。针对不同商品有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买车时我可能会用比特币支付,因为这种金额完全可以接受。但用比特币买杯咖啡显然太慢了。同样的道理,对于 WDK 项目,我们也需要根据具体用途制定不同的策略。所以你可以想象,比如接受捐赠时,你可能更倾向用闪电网络处理,毕竟人们只需轻松转账几美元就能完成捐赠。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的方案。对我而言,关键在于能够帮助开发者,让他们能选择最合适的实现方式。

Jiang:大家可能会好奇你们与 Tether 的关系,以及 Tether 为什么有意资助并构建这样的 P2P 平台,也想了解 Tether 希望构建怎样的生态格局。

Mathias:其实 Holepunch 是由 Tether共同创立的。我们与运营 Tether 的 Paolo Ardoino 私交甚笃,在创立 Holepunch 之前,我们曾与 Tether 团队合作开发大量 P2P 技术,协助 Tether 其他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对我个人而言,每当谈到区块链和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时,有一个事实总是让我感到震撼:比特币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资产,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无论是深耕 P2P 技术还是区块链的人,其实都秉持着非常相似的信念,我们都希望推动世界向前进步,重塑现有的运行方式,重新打造应用程序乃至金融体系的构建方法。这种思维的核心是一致的:我们渴望从头开始,打造真正具备韧性的系统。而 Tether 团队完全认同这一理念,他们的成员都具备深厚的技术背景,也正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对 P2P 技术充满热情。

同时我也认为,尽管 P2P 网络的构建本身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但它依然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毕竟我们需要招募人才,而人才非常昂贵;我们还需要借助各类基础设施来启动和运行这些网络。我们并不是只想做一个开源项目,我们想做的是能够对世界产生真实影响力的事情,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 Tether 已经在稳定币领域证明了他们的实力,他们是一家极其严肃的企业,也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参与者。

Jiang:Pear 应用生态系统将如何与稳定币或比特币功能相关联?

Mathias:就像我们之前讨论的那样,我认为这本质上是各类应用程序的金融层。区块链和稳定币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假设我在开发一个 P2P 应用程序,或许我只是在 Keet 平台上活动,或许我只是个理发师,我想为别人提供理发服务获得报酬。我应该能通过基于区块链的微交易在 Keet 上收款,也许我只想用 Tether 结算,因为我不太懂其他选项。也许我想要比特币支付。肯定存在某种方式能实现比特币结算。但每种方案都有其适用场景。

所以对我们而言,要始终聚焦主流用户群体,服务更广泛的人群,而不仅仅是某个小众群体。正因如此,我认为稳定币至关重要,因为它能为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人群提供收款渠道。全球范围内有很多人根本没有银行账户,但他们依然需要获得收入的途径。而 Tether 已经在触达这些用户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我们正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同样为这些人群提供支持。

权力趋于集中的年代,去中心化的现实意义

Jiang:确实,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世界,尤其是去中心化技术。但我们也目睹了许多炒作和泡沫,比如 Web3、NFT 等等。如今,人们也看到去中心化平台的对手——像 Facebook、Google、Amazon 这样的大公司——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虽然我不确定该如何准确命名这个阶段,但我想您也会认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充满担忧。权力极度集中在这些巨头手中,它们正利用数据与算力垄断的不仅是互联网,更是整个世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你认为我们正在构建的事物仍具有现实意义吗?

Mathias:没错,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疯狂的世界。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持续思考这些问题的重大责任。我们正与 Tether 等团队合作,致力于构建更去中心化的 AI 系统,比如即将推出的 QVAC。

这是一个基于 P2P 技术的本地人工智能平台。它利用 P2P 网络在本地运行大型模型,无需前期投入巨额资金购买基础设施和云服务等资源。目前进展令人振奋,我们正全力推进去中心化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常说,集中式大型人工智能或许是我能想到最可怕的存在。

但优质的去中心化人工智能在我看来,恐怕是最理想的存在了,因为它能真正帮助每一个个体。一个运行在我自有的设备上、了解我一切的人工智能,能切实辅助我的决策,这太棒了。但我绝不希望中心化人工智能掌握我的任何信息,因为其潜在影响实在令人恐惧。而显然,这正是当前的发展方向。我认为这确实令人忧心。我们所有人都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许多大型企业由于高度集中化,早已掌握了海量数据。就在最近,我记得 Instagram 修改了服务条款,扩大了数据使用范围。现在除非用户特意选择退出服务条款(这很难做到,因为人们容易忽略),否则平台基本可以使用所有数据。因此,如今使用任何中心化平台,你的数据都将被用于训练这些系统。

我们所有人都应对此保持警惕。当下至关重要的是,要开始思考如何将现实转向去中心化,主动退出这个体系。因为另一种选择将真正走向反乌托邦式的恐怖境地。

所幸已有众多技术团队致力于开发替代方案。QVAC 正是其中之一。我们正努力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新生态。当然,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确实充满变数。

Jiang: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如果我们已经有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应用平台了,怎样才能让它真正被用户所接纳呢?在欧洲,大家是否更关注去中心化的价值?这是否有助于去中心化生态的成长?

Mathias:我先来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出大量优质的应用程序。正如我此前强调的,这又回到了我们讨论的核心:我们需要先推动应用生态的繁荣,通过实际验证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部分。P2P 技术本身在众多场景中已展现出强大潜力,我相信在这些应用程序之中,一定会诞生出能够带来真正变革的突破性应用。

在通信领域,无论在欧洲、东亚亚洲、印度还是其他地区,P2P 技术旨在弥合数字鸿沟,为无法接入互联网的群体提供基本的网络连接和网络应用。正如我们所提到的,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本地网络环境,因此这既能够为当前缺乏网络覆盖的地区提供连接,也可以在网络中断时维持基本运行,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我看来,欧洲在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这一方面,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尤其是在去中心化这类关键议题上,欧洲依然深陷于过去的思维定式之中。尽管世界正迅速变化,但人们对这一趋势的认知仍远远不足。

即便在以长期相对稳定著称的欧洲,近期也出现了重大动荡,比如南欧地区的大面积停电,导致民众整整一天通信中断。葡萄牙和西班牙全境瘫痪,法国部分地区似乎亦受波及。(译者注:2025年4月28日星期一,中欧夏令时12点33分,伊比利亚半岛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波及葡萄牙本土及西班牙半岛地区。半岛大部分区域电力中断约十小时,部分地区停电时间更长。此次断电导致电信系统、交通网络及紧急救援等关键领域陷入严重瘫痪。)可见即便是在长期稳定的地区,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为未来做好准备。去中心化的必要性并非仅关乎特定群体,而是与每个群体都息息相关。所有人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这正是我们行动的初衷。这也是我投身其中的原因,我希望打造出在各类极端场景下都能够存续的技术。因为在成本效益、运行效率、数据分发能力等所有讨论要素之外,这种韧性才是真正的关键。

Jiang:你刚刚提及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但对去中心化的追求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路径由叙事驱动,源于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对垄断的恐惧以及对权力集中的忧虑。而另一种路径则更多关注那些身处网络断层区、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人群。在我看来,在这些地区,人们使用去中心化的应用并非出于某种叙事,而是因为只有通过去中心化的系统才能帮助他们获取他们亟需的支持服务。

Mathias:没错,正是如此。你可以让本地的网状网络非常高效地运行,但要把这个本地网状网络接入全球互联网却非常困难。想要在这个领域创造价值,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完成。但我认为(P2P技术)至关重要,因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决你所提到的两个问题。例如在印度的偏远地区,人口密集却未必拥有可靠的外网连接,这种情况下,这样的网状网络架构能够良好运行。在大停电这样的场景中,这类系统同样表现优异,因为此时网络可能时断时续甚至完全中断,本质上面临着相同的技术挑战。

因此在关注这些特殊场景的连接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通用 P2P 的应用场景,我们必须始终牢记这一点。正如我们讨论的,这种架构既适用于游戏领域,也适用于本地设备的互联。其底层逻辑始终如一,都是在不同场景下解决相似的连接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


☀️ 专栏相关文章

没有“服务器房东”的世界:Mathias 的梨子(Pear)技术生态(上)
给 Tech Nerd 的 Peer-to-Peer 硬核历史(Mathias 版 :) 🌈受访人: Mathias Buus,分布式网络技术研究者,Hypercore 项目作者,Holepunch CEO 访谈人: jiang, Contributor of Social Layer Go to the English Version Core Contributer: 赵阳 Visuals & Editor: dca5 & Shiyu *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发出。本文为第一部分,集中于 P2P 的历史与基础技术栈的讨论。在与 Mathias 的访谈的下半节中,我们将听到更加偏应用侧的观点:Mathias 所认为的 P2P 技术在搭建媒体与数据分发应用方面“真正的超能力”;及 Pear
如何建造一个“码托邦”:Zoe&Cikey与ETH黄山
“无论交朋友还是推进项目,都尽量留下可以继续的连接与产物,友情可以延续,项目也可以延续。” 🌈受访人: Zoe,ETH 黄山黑客松组织者,造化自游科技创始人,10年+产品经理,分布式社区推动者和贡献者 Cikey,ETH 黄山黑客松组织者,KeyMap 创始人,alcove 核心开发者 访谈人: jiang, Contributor of Social Layer Go to the English Version Core Contributer: Shaojun Visuals & Editor: dca5 & Shiyu ETH黄山:让火花持续燃烧 Jiang:先从起点开始吧,ETH 黄山是如何缘起的?你们各自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Cikey:我们不是临时起意。去年住在余村时我办过几场 Web3 活动,反馈一直不错。
加密飞行 Vol.14 | 我要三十五岁退休,去海上开船:Dominic Tarr
“放下电脑,去太平洋。” Crypto Flight Vol.14 | Interview with Dominic Tarr: I’m going to retire at the age of thirty and go to sea to captain a ship Abstract: Put down the computer, Go to the Pacific Ocean. 「加密飞行」(Crypto Flight) 是 Uncommons 的人物访谈专栏,围绕活跃在以太坊及加密世界一线的先锋个体,记录加密现实,生产多元视角,将交谈和日常语言作为方法,化约发生在彼处的遥远真实。取自 Antoine
一个系统工程师的十年:黄东旭访谈全文
🌈受访人:黄东旭,PingCAP 联合创始人兼 CTO,资深基础软件工程师,架构师,曾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网易有道及豌豆荚,擅长分布式系统以及数据库开发,在分布式存储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狂热的开源爱好者以及开源软件作者,代表作品是分布式 Redis 缓存方案 Codis,以及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 TiDB。 访谈人:jiang, Contributor of Social Layer English Version Transcript & Translation: Carrie Visuals & Editor: dca5 & Shiyu jiang: 我们这个活动是 Papers We Love,是几年前我在美国的一些活动上遇到一个分布式的活动组织,他们会在各个地方组织一些 meetup 来分享论文,然后大家一起做技术研讨。后来我跟他们联系,在中国做 Papers We Love,当时我在北京。我们这个活动既会讨论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论文,

Who we are 👇

Uncommons
区块链世界内一隅公共空间,一群公共物品建设者,在此碰撞加密人文思想。其前身为 GreenPill 中文社区。
Twitter: x.com/Un__commons
Newsletter: blog.uncommons.cc/
Join us: t.me/theun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