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问我为什么要去 ETHCC,答案或许会令人失望——我没有高明的目的,去 ETHCC 更像是解决我困惑的一种方式,寻找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经验或感受。
办理签证的过程不太顺利,可能是因为奥运会与欧洲杯的缘故,签证审批的效率很低,不过好在,最终有惊无险在距离出发前两天拿到护照。后续的旅程一路顺利,遇到了几位同样参会的朋友,有一位之前还在 Plancker 做过分享。后来抵达布鲁塞尔之后,走进一家中餐馆吃晚餐,又遇见许久没见过的前同事。虽然知道这种大型会议大概率会碰到许多老朋友,但如此之巧合,还是令人惊喜。
快讯:Recommended Talks
会议开始之后,我几乎一直在主会场中搜寻各种我感兴趣的talk,以及与来到主会场的群友面基。
本次会议共有 300 多场 talk,涵盖的内容有 Gaming、Token Engineer、Privacy、DeFi、ZK、Governance、Blockchain for Goods 等等。我着重听了其中的 1/10,总体感觉,内容质量差别很大,有些 speaker 顶着很华丽的头衔,讲出来的东西却大部分都是毫无掩饰的PR,比如某公链AI主题的 talk,现场唯一一次鼓掌是 speaker 展示了自己的title。还有某行业顶流投研机构,标题为 What's real in 2024, 我跟一朋友被这一标题吸引了注意力,跑到其会场,结果发现 speaker 只用了一半的时间简要介绍了一下 defi、depin 等赛道的关键数据,然后留下一半的时间现场卖报告。
当然,现场也有许多高质量,值得看 archive 的 talk,下面我逐一介绍:
1. Gavin Wood 和 Vitalik 的 talk 值得一听,作为行业的领袖人物,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来看待行业。Gavin Wood 这次的演讲主题为“Web3 Beyond Protocol”,试图引导听众思考一个问题:协议由人来运行的,不同的人之间一定会对协议的设计本身产生不同意见,那该如何让协议maintainer提出好的意见并使maintainer团队协调一致?Vitalik则更为务实一些,演讲主题为“Hardening the L1”,探讨如何优化以太坊,使之成为一个高度健壮、可靠和无需许可的基础层,以支持Layer2解决方案,Keynote中提到了以太坊的愿景光谱、阻碍solo staker的因素,从51%攻击中恢复的策略等等。尽管后续跟朋友聊天中,朋友吐槽V是“季更博主”(暗示Vitalik的keynote一季度换一次),内容可能与之前的活动有较高的重合度,但对于此前没听过vitalik此前演讲,又关注以太坊(或持有eth)的朋友来说,值得一看。
- Token Engineer 标签下的 talk 也很扎实。通过这个链接可以找到,我着重听了一个,作者花了两到三个月的时间,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好在 veToken 模型下的投票行为,以此来回答几个 veToken 治理设计的问题,例如,如何激励持有 veToken 较少的 holder 参与投票?金融激励对投票参与度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如何验证市场环境的影响?。此外还有讨论如何在某些加密经济机制中使用 Soulbound 代币进行加权这样的问题,同样推荐。
3. 会场的大部分内容与 Infura 相关,会场负一层的项目展示区,大部分也都是Infura,ETHGlobal 现场的赞助商,也大多是些公链,或者是开发脚手架。总体而言,应用相关的talk占比很小。在我为数不多的听到的关于应用的talk里,有一个产品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是一个协议治理数据分析平台,叫 x23.ai,身边关注治理的朋友都会用这个工具。另外,还有Candide Wallet(@candidelabs)的社交恢复方案,我也很喜欢,之前研究账户抽象的时候,对于账户恢复这个部分,我们的确会认为要给予用户不同安全程度的identity的选择。就像是ppt中列出来的,有DAO、第三方服务商、朋友、家庭成员等等。
4. 隐私产品相关的话题,我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不是很能听懂,只是听了 Pather Protocol 的 talk。他们的态度并没有非常激进,KYC仍然可以被政府获取,只是对于不同敏感程度的信息,做了不同的程度的隐私方案。另外,FHE、Stealth Address、ZK这几个关键词与隐私结合的比较多,感兴趣可以在这个页面自行搜索。
5. AI 部分,oral protoco的talk质量相对高一些,但这不意味着他们的逻辑完全自洽。Talk里介绍了几个新名词,OPML(Optimistic Machine Learning)、ZKML(Zero Knowledge Machine Learning),ERC7007(一个AI model token标准),不过我越听越困惑,OPML看起来,就是用户通过智能合约调用链下的开源模型,然后模型结果上传到合约里,返回给用户,只不过因为模型开源,用户可以验证,所以称之为OP。但每次调用收费1u,这个价格显然不太合理。不过后来跟朋友交流起来,他建议我不要关注项目过分抽象的部分,可以看看ora protocol的 OLM。
6. 还有些其它类型的talk,不从属于任何一个赛道,也很重要。比如关怀web3从业者心理健康的talk,标题为“You know what’s going to get us from web2 to web3? Therapy”。作者着重研究了现阶段参与者的心理状态,然后给出了一些可以让web3参与者心理更加健康的路径。
以上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talk,如果想要浏览ethcc所有的演讲视频,可以在这里自行查看:https://ethcc.io/archive
关于 ETHglobal
Ethcc结束之后,我与几个朋友在brussel egg参加了为期三天的ethglobal黑客松,整体参与下来感觉非常不错,会场很宽敞,食物水零食甜品一应俱全。在布鲁塞尔这种一餐至少20欧,一杯水2欧的地方,黑客松会场有免费的且无限量供应的食物和水,着实令人感动(也能看出,项目方可能还是有钱拉盘的,要有信心!)。此外,黑客松sponsor的周边也很多,如果你有心收集一遍所有赞助商的T恤,这个夏天可能不再需要额外买衣服。
我们这次做的是一个名为 zkwhistleblower 项目,旨在解决弱势发声者与大公司/机构之间,权力不对等的问题,最后拿到了 Worldcoin 和 Scroll 的 bounty,抚慰了下这几天受伤的钱包。
但黑客松也有些缺憾——ETHGlobal 对比赛项目的方向缺少引导。因为完全自由发挥,最好的策略之一就是申请尽可能多的赞助商赏金。而赞助商的引导主要是为了让开发者使用他们的组件和服务,并没有明确指出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 Twitter Space 复盘时,我们找到了一种更好的参与方式:在会议期间选择感兴趣的想法,与朋友们交流,逐渐明确解决方案,然后在黑客松现场组队做一个 demo。
最后的行程与迷思
七天的布鲁塞尔之行结束的那晚,恰逢欧洲杯决赛。我和朋友们在一家热闹的酒吧旁边,一边看球一边喝酒。平日里我并不是足球迷,但那天的氛围让人无法不被感染。酒吧里人声鼎沸,每一次进球和错失的机会都引起一片欢呼或叹息。观众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足球发自内心的热爱,那种热情是如此纯粹、直接,没有一丝功利的杂质。
我不由得想起参与 ETHCC 的这几天,氛围同样热烈,尤其是Joseph、Gavin、Vitalik同台的这段时间,现场人满为患。但似乎缺少我所期待的关于加密精神或 cypherpunk 讨论。我原以为欧洲是 cypherpunk 文化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毕竟德国有着欧洲最大的黑客俱乐部 Chaos Computer Club,其成员大多对密码朋克的理念有着相当程度的认同,比如在《密码朋克》这本书中,参与讨论的成员中,Jacob就来自CCC,他曾代为阿桑奇向公众发言,并因此遭遇FBI对其家人和朋友的骚扰,同时他是 Tor 的研究员和推广者,而另一位参与讨论的成员 Andy也来自CCC,同时也是欧洲数字权利组织(EDR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所以在我的“刻板印象”里,欧洲的crypto会议,理应讨论更多,信息自由,无许可,去中心化,隐私相关的文化、以及基于这种价值观下的,可实际使用的、可推广的产品。
或许是因为主会场费用太高,举办方不得不卖掉一些 talk 场次来维持平衡收支,导致出现了一些与行业关联不多的项目;也可能这些讨论确实存在,只是我恰好错过了。还有可能,这些想法存在于 builder 的脑海中,而我暂时没有触达他们的世界,这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我另一个期待是关于 mass adoption 的讨论,但这类话题也不多见,会场讨论 consumer app和用户体验的 talk 非常少。最接近mass adoption的生态位,社交协议lens protocol,stani在其演讲中,讲到Lens Protocol 的愿景是构建一个开放的社交网络,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内容和连接。但对于生态内的app体验却不置一词。(https://x.com/AaronWang___/status/1788925678702010511)。Farcaster 的 Frame 我很喜欢,但这次会议上 Farcaster 只有 side event,我错过了时间,没有参与,所以也不清楚讨论了什么。
但社交协议本身又如何与cypherpunk精神兼容呢,farcaster 和 Lens 将几乎所有的社交数据(除了聊天数据)开放给开发者,这对用户来说是否友好呢?或许没有明确的答案,乔布斯的看法可能更符合大众的需求:“你只需要用最简短的语言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数据被用来做什么,然后一遍又一遍地询问用户,每次使用时都再询问用户一次。”
Uncomments
Anonymous Reviewer 1:
确实如开篇所说,一切内容都是通过作者的主观视角串联,读来仿佛是和朋友一起体验过了 ethcc,能够看到这样真诚的表达是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大部分读者点进来可能预期看到关于 ethcc 的见闻,所以可以在开篇更早地展示符合标题的内容,像是「本次 ethcc 共有 300 多场 talk,涵盖的内容有Gaming、Token Engineer、Privacy、DeFi、ZK、Governance、Blockchain for Goods 等等」这句,信息量丰富并且契合主题主题,就很适合提到前面去。办理签证和遇到朋友,也许可以一两句带过,或者在下文另开一个段落统一评论欧洲生活方面的见闻。
关于值得看 archive 的 talk,作者的笔记翔实。对于想要快速扫一眼会议概略的读者来说很有帮助。作者概括了几场印象深刻的演讲主题,我也好奇对于讲者提到的问题,演讲本身是否给出结论,或者作者本人是否有结论。如,Gavin Wood 和 Vitalik 对于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定论,或者主要难以突破的问题在于哪里。
R2R (Reviewer to Reviewer)
是的。作为读者最想看到为什么“氛围也不错,但似乎没有像我想象中,会讨论些加密精神,或是 cypherpunk 之类的话题”,以及作者对讨论加密精神或 cypherpunk 有何期待、自身对这两个议题与行业谈玄(务虚/务实)的关系是怎么看的?
Anonymous Reviewer 2:
我猜想欧洲杯决赛和 Crypto 大会的并置会很有意思,像很多电影的拍摄手法:一边是国家队在进球,一边是主角在紧张的编程上主理自己的战场(《夏日大作战》)。为什么在三百多场 talk 之间选择去的几场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选择大会分会场的时候我们在选择什么?ETHCC 与其他以太坊大会的区别在地域上、人员构成和文化上会有什么区别?entrepreneur 的角色、solopreneur 的角色、投机者、多年资深开发者、当地高中生的角色会有什么不一样,其实都是读者读的时候会悬挂在内心的问题。或许还有一种好玩的写法:模拟 ETHCC NPC 参会,分别以以上不同角色 cosplay 去预演一次参会体验,“Crypto戏剧”。
另外更好奇的是作者的黑客松体验,这一块可以作为主要的一手经验.黑客松的队友、一起熬夜写代码、毙掉一个又一个原本认为科学的产品的点子,这些都像迷你创业一样集中在 72 小时内完成,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希望有机会下次见到作者更体感、也更真实全面的黑客松表述,具象化“黑客松队友非常给力,体验拉满”如何拉满体验的 :D